我們有幸生而為人,但人生在世,經常會去思考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?人活著為何會感到痛苦?人生究竟在追求什麼?
多麼希望可以好好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!
直到閱讀了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及古賀史健的「被討厭的勇氣」,才真正明瞭
只有自己能夠改變自己
人一定要好好活在當下,不為宿命所綑綁束縛,不用辛苦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中,可以自由選擇與決定自己的未來,也就是說,
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,擁有絕對的詮釋權!
所有人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,放下自我認同的需求,確認與他人的課題分離,然後非常務實地告訴自己,找到生活重心,認真活在當下,你絕對可以為你無意義的人生,增添美麗色彩!
佛洛依德主張「決定論」,認為人的一生受制於因果關係,主張「你的過去,決定了現在」,雖然可以幫助找出原因,但很難改變命運。
而阿德勒的心理學強調「目的論」,則是「現在決定了過去(註一)」,所以只要改變了你的目標、目的,那麼你的人生也會跟著改變,今天的你,都是你以前的選擇,只要你願意改變,那麼你未來的命運就會跟著改變。
無論你要追求卓越感,還是你有自卑感,這些都不是問題,自卑感也不是疾病,用對了,它們都可以成為努力與成長的催化劑;自卑感是一種個人主觀的認定,自卑感不是一種障礙,對努力與成長來說,自卑感是一種健康而正常的刺激,為了消除自卑感,而更加努力向前邁進,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幸福;而自卑情結,是使用自卑感做為藉口來逃避問題或不願面對問題的一種狀態,那是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, 雖然對目前感到不滿意,但還是繼續維持現狀比較輕鬆,
不是你無法成功,而是你為不想成功找藉口
所謂的「課題分離」,是指尊重並且由他人來決定影響他們自己的相關事情,例如:讓小孩決定自己的科系、找什麼樣的工作、與什麼人交往、與什麼人共組家庭等等,身為旁人的我們不是當事人都不宜介入,除非別人請我們提供建議,否則不宜涉入影響他人未來的這些事情,這樣我們才可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找到自己可以貢獻群體的方式,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。